隨州市曾侯乙編鐘編磬文化有限公司
新聞詳情

隨州編鐘--曾侯乙編鐘,先秦較高成就
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8-06


     隨州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到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是戰(zhàn)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,編鐘鐘架長748厘米,高265厘米,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,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,大鐘通高152.3厘米,重203.6千克。它用渾鑄、分鑄法鑄成,采用了銅焊、鑄鑲、錯金等工藝技術,以及圓雕、浮雕、陰刻、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。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,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,可以旋宮轉調。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,能演奏五聲、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。編鐘出土時,在近旁還有六個丁字形彩繪木槌和兩根彩繪木棒,是用來敲鐘和撞鐘的。
    曾侯乙編鐘的甬鐘正面、鉦部有“曾侯乙乍持用鐘”錯金銘文,表明鐘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。镈鐘上的31字銘文記載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之后,于在位第56年(前433年)特制镈鐘用作祭祀。這為編鐘鑄造和該墓下葬年代提供了可考的依據。

    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之所以能成為樂鐘,關鍵在于它恰當地運用了合金材料,在科學配比的基礎上,采用了“復合陶范”鑄造技術、鉛錫為模料的熔模法,加上鐘壁厚度的合理設計、鼓部鐘腔內的音脊設置和爐火純青的熱處理技術,使鑄件形成“合瓦形”,產生雙音區(qū),構成“共振腔”,實現編鐘的浮雕花飾,從而對其所在的振動區(qū)起到負載作用,達到加速高頻的衰減,有助于編鐘進入穩(wěn)態(tài)振動。

    隨州編鐘生產企業(yè)告訴大家通過對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全部幾何尺寸的測試和整理分析發(fā)現,各鐘的幾何尺寸嚴格遵循著某種數學邏輯關系。就某一鐘而言,只要確定其中一個主要尺寸,即可計算出其余的尺寸,而且鐘體的尺寸與編鐘的聲學性質密切相關。例如,將編鐘一基頻與其銑長聯(lián)系起來分析,可以看到,基頻隨銑長的變化,明顯地分成低頻、中頻和高頻三個區(qū)。鐘體厚度與銑長也存在內在聯(lián)系,某兩鐘銑長相同時,可通過對鐘體厚度的調整,改變鐘的振動頻率;在固定的頻率下,限定鐘的厚度,也可變化銑長。
    經測定,曾侯乙編鐘合金成分的范圍是,含錫量12.49%—14.46%,含鉛量1%—3%,余為銅及少量雜質。鑄造專家經過試驗和比較后認為,這一合金成分與其聲學特性有著科學、合理的關系。當含錫量低于13%,音色單調、尖刻;當含錫量在13%—16%時,音色豐滿、悅耳。但含錫量愈高,青銅愈脆,鐘愈易被擊破。是否含鉛及含鉛多少也很重要,鉛對鐘聲的傳遞能起到阻止作用,可以加快鐘聲的衰減,有利演奏效果。而不加鉛,鐘聲衰減速度緩慢,樂音會受到干擾。曾侯乙編鐘含鉛,既能阻止鐘聲的傳遞,又不至于影響編鐘的音色。
    隨州編鐘生產企業(yè)介紹到戰(zhàn)國曾侯乙編鐘鑄制集中體現了我國先秦時期渾鑄、分鑄法鑄成,采用了銅焊、鑄鑲、錯金等工藝技術,以及圓雕、浮雕、陰刻、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,反映了我國先秦時期范鑄技術的水平是公元前5世紀科學發(fā)展的一個高峰。雖然遺憾的是,這種知識始終未能跳出禮樂制度而獨立發(fā)展,但曾侯乙編鐘的鑄制過程,顯示了科學的、系統(tǒng)的理性知識,其音樂性能良好,音域寬廣,音調準確,音色優(yōu)美,具有“一鐘雙音”的特點,全套曾侯乙編鐘的裝飾有人、獸、龍、花和幾何形紋,采用了圓雕、浮雕、陰刻、彩繪等多種技法,以赤、黑、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,顯得莊重肅穆,精美壯觀。


Top
©筑巢軟件